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信息 > 贵州省城市创新的特点与创新路径选择——基于9市(州)的创新实践 | |||||||||||||||||||||||||||||||||||||||||||||||||||||||||||||||||||||||||||||||||||||||||||||||||||||||||||||||||||||||||
贵州省城市创新的特点与创新路径选择——基于9市(州)的创新实践 | |||||||||||||||||||||||||||||||||||||||||||||||||||||||||||||||||||||||||||||||||||||||||||||||||||||||||||||||||||||||||
日期:2015/10/12 来源:贵州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点击数:1782 | |||||||||||||||||||||||||||||||||||||||||||||||||||||||||||||||||||||||||||||||||||||||||||||||||||||||||||||||||||||||||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尤其需要重视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否则将会陷入经济、科技差距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之中。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区和区域创新高地。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以山区地貌特征为主,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排位靠后,管辖9个市(州),虽然2014年贵州省的GDP增速达到10.8%,与西藏并列全国第二,但GDP总量在全国仅仅排在26位;2009-2014年贵州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位均居全国倒数第二位,仅高于西藏,对其地域内的城市创新开展研究具有非常典型的研究价值。 1贵州省科技进步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基本判断 1.1贵州省整体科技进步水平与全国差距呈拉大趋势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是基于政府统计数据,围绕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进行展示,并采用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合成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用于反映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的现状、变化特征和发展态势。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该报告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五类地区,自“十一五”以来(2005-2014年)贵州省都属于第四类地区,2014年贵州省排在第四类地区的倒数第一位,仅高于第五类地区的西藏(见表1)。 表1 2014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地区分布
2009-2014年尽管贵州省综合科技水平指数在全国一直排在30位,但是波动较大(见图1),2014年贵州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7.29%,与2011年(37.37%)的水平较为接近。2009-2014年贵州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与全国平均值的差距分别为24.51、21.44、22.68、28.83、27.88、26.2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贵州省科技进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图1 2009-2014年贵州省与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较 1.2贵州省创新水平在西部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来看,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2014年贵州省的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在全国一直徘徊在23-24位,2010年更是下跌到29位(见表2);在2014年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排名中, 贵州省的综合指标效用值为20.41,在全国排名第26位,与2013年相比位次下降了2位,效用值下降了2.19,比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排名第1的江苏省低38.45。 表2 2009-2014年创新能力各指标排名比较
与西部五省的创新能力综合比较来看, 2011年,贵州的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分别高出云南、甘肃、新疆2位、1位、4位,效用值分别高出0.84、0.21、1.81,但是我省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低于广西0.79,位次低2位,;2012年,贵州省创新能力排位为近四年最好成绩,居全国23位,在西部五省中排位与上年相同;2013年,贵州省创新能力效用值较上年增加了1.83,但位次下降了1位,低于广西3位;2014年西部五省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整体波动较大,云南、广西、甘肃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上升了4位、2位和7位,新疆的位次不变,而贵州省较上年效用值下降了2.19,位次下降了2位,拉大了与西部其他省份的差距。 表3 2011-2014年西部五省(区)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及排位
1.3贵州省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起步阶段 综上所述,虽然近几年贵州省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但是贵州省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在全国仍处于落后位置,即使是与西部省份相比也没有明显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贵州省处于创新驱动的初级阶段或者追赶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Romer,P.)、卢卡斯(Lucas,R.)等学者为代表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其重要突破是将技术内生化,这种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和技术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对探寻阻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的答案。相关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个省、市、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定量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增长因素只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差异的19%,其余81%则归于知识因素和结构因素。 因此,对于贵州省各市(州)而言,由于全省经济总量和产业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按照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进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反作用于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的基本规律来看,贵州省城市创新尚处于第一个阶段,尚未达到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2 贵州省城市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 2.1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高度集聚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是整个贵州省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也是贵州省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中心。2014年,贵州省共有市(州)级以上科研机构443个,其中贵阳市拥有的科研机构数为226个,占全省科研机构总数的51.02%;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共有224家,贵阳市拥有84个,遵义市和安顺市分别拥有48个和20个,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均有6个,黔东南州全省最少仅为4个。 图2 2014年贵州省市(州)级以上科研机构分布 政府技术创新调控体系是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以及行政规章来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是城市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城市创新体系提供优质的制度环境。而目前贵州省各市(州)政府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参差不齐,2013年科技部组织开展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贵阳市和安顺市组织辖区内县(区)全部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而毕节市、黔东南州、黔南州辖区内仅有1个区(县)通过。全省大部分市(州)所辖县(市、区)没有恢复单设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县级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弱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欠发达地区吸收和借鉴国内先进科技创新资源和管理手段,通过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集中区域,通过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创新重要的增长极。贵州省仅拥有贵阳高新区这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其中4家在贵阳,遵义市、毕节市和黔南州均有1家;仅有1家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坐落在安顺市;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家,其中2家坐落在贵阳市,1家坐落在遵义市。 2.2科技创新人力和财力资源地域不平衡凸显 城市创新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撑,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反映了城市科技人才的储备状况以及持续创新的潜力。2014年,贵州省9个市(州)中,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贵阳市最多,高达1170.25人/万人,其次是遵义市499.86人/万人,毕节市最少为242.49人/万人,其余6个市(州)均为400人/万人左右;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指标中,贵阳市、安顺市和遵义市位列前三名,分别为84.61人/万人、31.42人/万人和19.91人/万人,黔西南州为18.17人/万人,其余市(州)均低于10人/万人。 图3 2014年贵州省城市中每万人科技活动人员分布(单位:人/万人) 贵州省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的市(州)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更难承受的是科技创新的研究开发周期较长而且难以确定,这与其加快经济发展,尽快缩小与经济发展较好市(州)差距的迫切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缺乏动力来保障科技创新经费投入[3]。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即R&D经费投入强度,安顺市以1.36%排在首位,虽然贵阳市R&D经费支出绝对量高达28.81亿元,但是由于地区生产总值居首,因此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5%,位居第二,遵义市0.65%位居第三,铜仁市以0.22%紧随其后,其余市州均未达到0.2%。贵阳市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最大,2014年贵阳市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高达2.76%,黔南州和遵义市分别以1.05%和0.9%位居第2位和第3位,毕节市最低仅为0.44%。 2.3创新成果和潜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贵州省各市(州)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趋势。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拥有量是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14年贵州省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前三名分别为贵阳市、安顺市和遵义市,其数值分别达到1.48件/万人、0.49件/万人和0.2件/万人,毕节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铜仁市均未达到0.1件/万人;2014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前三名分别为贵阳市、安顺市和遵义市,其数值分别达到6.59件/万人、1.03件/万人和0.76件/万人,其余市(州)均低于0.4件/万人。 图4 2014年贵州省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拥有量分布 企业是城市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体现出知识的学习、生产、扩散和应用的全过程。但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因此经济发展实力强的市(州)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最佳选择。2014年,贵州省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4家,其中贵阳市、遵义市和安顺市分别为182家、65家和13家,三者之和高达260家,占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总和的85.53%。 城市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驱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综合能耗产出率是衡量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2014年,遵义市和贵阳市的综合能耗产出率维持在1万元/吨标准煤左右,而资源较为丰富的六盘水市最低仅为0.5万元/吨标准煤.。 3贵州省城市创新能力的特点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城市创新分布呈现出中心-腹地-节点的网络格局:贵阳市为中心,遵义市和安顺市为腹地,其他各市(州)形成创新网络节点,即以“贵-遵-安”城镇体系为核心的“创新三角区”。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城市创新资源的中心,绝对的科教优势、广阔的市场潜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呈现并被转化,增强了它对科技资源腹地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随着贵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转型及产品与技术向广大腹地扩散的速度,为腹地的城市创新输送了新的创新活力。同时,技术创新也改善和加强了腹地和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它们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对创新资源流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从而使各种资源交互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空间结构的各种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市群,通过创新资源聚集的城市(即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正的外部效应,促使周边的城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短的时间获得相同的创新技术,从而加快缩短城市之间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作为欠发达省份贵州省,城市之间需要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区域科技合作等方面的后发优势,相互借鉴创新体制和激励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及教训,避免或减少制度建设方而的试验成本,同时也可以缩短制度、政策创新的时间,最终达到各城市之间较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均衡”,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区域创新网络格局中,各类型城市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地位和角色愈发的强化和固化的不均衡现象出现。 4 贵州省城市创新的路径选择 4.1 外部创新资源驱动是城市创新起步阶段的初动力 贵州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各市(州)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近几年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14年财政中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贵阳市最高也仅有2.76%,黔南州以1.05%紧随其后,其余6个市(州)均未达到1%。因此,争取外部资源支持无疑是最优路径选择。通过外部资源驱动贵州省城市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本地工业化进程。一方面,贵州省努力争取国家科技资源支持,通过省部会商等形式,建立稳定的获取国家科技资源支持的渠道;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跨地区的科技合作。 4.2发展“适宜技术”是欠发达城市创新的现实与可行选择 适宜技术是指在一定发展阶段和一定成本条件下能够促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技术。欠发达城市应该要大力发展“适宜技术”,不能盲目追求城市技术创新上的“高新”,因为技术创新的效益和效率与城市的经济基础、产业机构、资源禀赋等诸多方面有关。各个城市围绕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进行技术突破,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提升本区域的产业竞争力,这是由欠发达市(州)创新资源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决定的。 4.3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激活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创新成果不断转化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潜在依托,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激活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和加强创新成果在中小企业转化,对于经济后发赶超具有重要的意义。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尤其要重视跨城市和区域的创新资源共享合作机制,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创新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城市技术创新的成本。 4.4积极营造和优化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欠发达地区整体的经济环境和产业配套较差,但是可以通过完善的政策环境优势来增强对产业和外部资源的吸引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新业态、促进科技和经济更加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贵州省在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区城市创新金融服务科技业务的新模式;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理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尤其是各领域技术领军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最为关键一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外来引进等形式,扩大人才的存量,为欠发达城市科技创新储备力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张彦红, 田晓琴 |